内容简介 · · · · · ·“**”过了,我们下了三年乡又回到北京城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和一些人被调到北京饭店去参加十八层新楼的美术工作。我没有画画的任务,只做了一些计划书的书面构想,比如哪一层会议室画些什么,摆什么,什么格式,请谁搞谁画最合适之类设想。也不一定按时上班。做具体工作的都是海内高手,我分内的工作也不怎么操心。 作者简介 · · · · · ·黄永玉湖南凤凰县人,1924年7月9日出生。受过小学至初中二年的教育。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民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美术学院教授。写过诗、杂文、小说、剧本。出版过画册、诗集、杂文集、木刻画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开过个人画展。 读黄永玉写钱钟书,写尘封在回忆里的琐碎杂事,是对老派人物的追思,是对回忆迫不及待的重整。我渐次明白对于岁月的流逝所产生的恐慌,原来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必然出现的生命状态,就像年轻时总会有那么一段年少轻狂的青涩举止,以为非这么做不足以彰显年轻的价值。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刻,就会无端生起对生命中曾经相遇或邂逅的人事物悄悄的追思,不管那到底还在是不在。 说《比我老的老头》是本奇书其实倒也未必,黄永玉所写到的人物,确实曾经在他的生命史中扮演了若即若离的角色,给了他或多或少生命的启示。在生命的大格局里时而出现的我们身边的人们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也许当下并没有太多的体会,但到了像黄永玉这般的年纪,已经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评价,品评起那些凝结在记忆残片中的风流人物,却都有了另一番不同的趣味。 那该是读完《比我老的老头》很久以后的事了,我逐渐忘记了林风眠,忘记了沈从文,忘记了李可染,忘记了那些比黄永玉老的老头们曾经做过了什么、有什么生活上特殊的癖好。那两篇写得最长的文章,一篇写沈从文,一篇写陆志庠,一个是黄永玉的表叔,一个是黄永玉的挚友,就关系上来说,都不算远吧!这一写就写得巨细糜遗的追忆起所有曾经历过的片段,拉起了长长记忆的帘帏,顿时间所感受到的仍是黄永玉喃喃絮语般说起的长长故事:从前从前有这样的一个人,发生了这样的一些事。就像是不经意踏入幽静的小径,所在眼前出现的胜景永远是在下一个巧妙的转角突然冒出来的。 可黄永玉却不只是写生活的片段,不经意流露出的情感总在开始或结尾前悄悄的冒了出来。譬如在〈那些忧郁的碎屑〉里,黄永玉写道:「他爱过、歌颂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没尽往悲里写,却是个古稀老人黯自的感怀。